全国各地种植半夏种子情况
全国各地中药科研人员在半夏人工栽培初获成功的基础上围绕着高产、质量、品种、加工等技术采用生物工程技术对半夏进行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等方面取得数项科研成果,其先后分别获省部级进步二等奖1个,三等奖3个。
山东单县药材公司1969年半夏家种成功后,该公司朱鹏飞等科研人员1973年又研制出一台半夏脱皮机,该机械采用胶皮挤压式脱皮,电机动力每小时可脱皮150公斤,功效比人工提高6倍多。1975年将研究的技术成果编写成《半夏栽培手册》一书,铅印全省推广应用。
河南省唐河县半夏研究所是七十年代承担国家医药总局下达半夏人工栽培技术科研项目成立的。该所通过多年反复试验取得大量数据,观察并掌握了半夏生长发育规律及内部解刨结构,并研究出一套栽培技术。在此基础上,1985年编写出《半夏》一书。全书共分四章十二节,三万五千多字。书中所述半夏生物学特性及有关技术成果皆为前人未有过的报道,这些成果研究的水平,当时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属领先水平,所以该书为我国第一部半夏栽培专著.可惜该书是铅印只能内部使用,如当时正式出版发行,将对我国半夏栽培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重大作用。
河南省嵩县医药公司、南京药学院任复平、陈红振等承担省下达的半夏人工栽培研究项目,1986年通过省级鉴定:(1)该项目研究自1984年以来,就地人工栽培半夏,对药种、覆土深度、生长环境、密度、增产措施作了探讨,找到了人工栽培方法。(2)该书技术利用珠芽繁殖、垄形培土是对半夏人工栽培技术的突破,填补了我国半夏栽培中的空白,具有国内先进水平。成果1988年获得国家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浙江省中药研究所俞海琪承担的《半夏人工栽培训化技术研究》项目获得1992年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该研究历时5年,取得以下成果:(1)提出半夏在浙江的适宜种植的区域及较完整的栽培配套措施;(2)半夏在浙江大部分地区应强调夏收,避免产量损失,并提出符合浙江自然条件及种植习惯的种植制度;(3)薄膜覆盖技术,提早生长期,避免后期早衰,提高产量15.8%;(4)半夏缺素症状研究为田间苗情诊断提供依据;(5)用1%石灰水浸种,能有效防治块茎腐烂症,能提高产量184.3-214.1%;(6)提出人工辅助授粉、提高结实率0.5-4.7倍。应用上述技术,亩产可达75-125公斤,5年积累试种推广180.1亩。该研究在系统性、完整性方面据国内先进水平。
山东省菏泽市医药管理局、菏泽药场站蒋立昶、潘炳文等1985年承担省医药局下达的《半夏生长习性观察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项目;1995年通过了上级鉴定。鉴定认为:该项研究,首先发现早春栽种半夏,叶柄地下横生、珠芽土中形成的早而大及和温度的关系;珠芽着生部位与种茎大小的关系等重要生物学丰产特性。并将这些丰产特性应用于生产实践。对夏季倒苗现象进行了重点探讨研究,还进行了多方面的高产试验,从而形成了“早春催芽盖膜”栽种,使珠芽地下形成,使用除草剂、生物钾肥、夏季地中撒麦糠(麦秸)降温保墒放倒苗等一成套丰产栽培技术。试验田鲜品亩产达到2033.3公斤,按当时市场价产值达到1,6万元,据国内之首。该成果已在山东、江苏、山西、云南省等地大面积推广成功,到995年累计面积达3276亩,增收3000万元以上。产品经省药检所检验合格,并部分出口。该研究项目为解决我国半夏紧缺做出了贡献,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可观的经济效益,在同类研究中居领先水平。专家们还建议:进一步倒苗机理和立体种植进行深入研究。
另外,课题组还先后在《中国医药杂志》等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了21篇学术论文;1994年-1996年先后编写出《半夏高产栽培新技术》、《黄淮地区半夏栽培技术》和《半夏工作月历》三本著作,但未正式出版。
该成果获1997年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后又被国家中医药局列为1998年度“十大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项目”之一推广全国。半夏种植也被当地政府列为振兴农村经济调整农业结构的项目之一,拍成《半夏高产栽培技术》电视录像片向广大种植户宣传。不少乡镇形成“种半夏热”,争创“半夏之乡”。菏泽市1998年半夏种植已达4620亩。
6、1989年山东省菏泽药材站、菏泽市医药局李光胜、潘炳文等承担省科研项目“半夏组织培养快速繁殖和高产技术研究”,1995年底经省级鉴定:该课题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选用半夏优良单株在实验室快速繁殖,获得大量种苗,繁殖速度每月25-50倍。试管苗移栽大田成活率达90%左右。以28.5亩的生产规模证实,组织培养的半夏生物特性、商品形状整齐一致、优良种性遗传不变,商品经省级药检所检验完全符合国家药典标准,是一种加快系统选育过程、快速获得优良品系的成功办法。
应用组织技术,繁育优良半夏单株,年度生产规模可达10亩以上。高产试验田亩产商品650公斤,增产41.3%,与同类研究比较,本课题在大田应用方面填补了国内空白,在规模与单产方面创国内最高纪录,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该成果获省级1996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
山东省菏泽市农业局、医药局1996年承担省下达的“出口半夏加工和高产技术研究”项目,该课题重点掌握了半夏出口商品的形状要求、质量标准,研究了机械加工等技术;栽培上对半夏与牡丹、芍药及果树间作套种、病虫害防治等研究,取得的成果正待上级部门鉴定。
湖北省机械电子研究所张庆明、肖义成等承担的“半夏加工设备”研制项目,1987年进行了鉴定。技术指标为:漂洗机,容量135L,生产率300kg/h;搅拌电动功率:4kw;去皮机:生产率100kg/h;每台处理能力108kg/次;电机容量5.5kw,电机转速960r/min;挑算工作台:电动机功率0.12kw;传送带送速度0.2m/h.用于半夏机械加工。
浙江省宁波市药材公司、余姚医药公司赵俞宁、徐鸿来等1990年完成的“半夏产地加工技术研究”项目,研制的“半夏去皮机”每小时加工200公斤,净度达到92%,功效比手工操作提高49倍。
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薛建海承担《安徽颖半夏质量考查及药理作用》,1991年通过省级鉴定,该项目对颖半夏植物形态、栽培及产地加工作了系统考查,并对不同采收时间不同等级的野生、家种半夏中的总生物碱、氨基酸、微量元素含量进行对比测试,其化学成分基本一致,并对两种半夏的镇咳,镇吐药理和性毒性作了对比试验观察,其药效相同,在质量上证明人工栽培半夏是成功的。
除以上以外,全国各地中药科研人员如南京农业大学顾德兴、郭巧生及安徽中华医学院芮正祥等在半夏的生物学特性、形态特征、间作套种、病虫害防治、加工、质量等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工作,发表论文50余篇,对半夏栽培技术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该书出版后应该是我国第一部全面阐述半夏栽培技术应用的著作之一。
上一条:我国八十年代半夏种子情况 | 下一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半夏种茎市场行情 |